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钟林生、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向涛、永利娱高ylg060net副所长卓君臣为大会致开幕词。会议特邀嘉宾南京师范大学蔡祖聪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岳天祥研究员、南开大学周启星教授、北京大学徐福留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张颖教授、永利娱高ylg060net贾永锋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韦中教授、暨南大学莫测辉教授、吉林大学花修艺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生态学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胡献刚、永利娱高ylg060net科技处处长王绪高、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严俊、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站长王安志也出席了本次会议,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从事污染生态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巩宗强主持。卓君臣副所长在致词中指出,污染生态学、防护林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是沈阳生态所的三个主要学科,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污染生态学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沈阳生态所作为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将会大力支持污染生态专委会的工作和发展。希望通过此次学术盛宴促进交流合作、展示最新成果、激发建设责任,为我国污染生态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钟林生代表中国生态学学会对参会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钟林生指出,中国生态学学会是由全国生态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多学科综合学术社团,是发展我国生态学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此次大会的举办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全员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生态学学会将继续为污染生态学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刘向涛副主任在致词中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污染生态学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污染生态学学科的交叉特点,也与长白山管理委员会多年来坚持的“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建设和发展理念非常契合。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的交流与合作,汲取各方智慧,为长白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管委会将全力为本次大会保驾护航,预祝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
为鼓励青年学者继续在污染生态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创造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研究,污染生态专委会每年度进行一次污染生态学优秀青年学者和优秀研究生评选活动。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主席、污染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安婧研究员宣读了荣获2022-2023年度污染生态优秀青年学者和优秀研究生称号的人员名单,以及获得本次大会研究生专场优秀研究生报告的人员名单。大会邀请了蔡祖聪教授、岳天祥研究员、周启星教授、贾永锋研究员、徐福留教授和张颖教授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青年学者和研究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希望从事污染生态学相关领域的青年人可以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为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野外台站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围绕生态碳汇增强方向签订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培育协议,以推进站校合作共育模式。周启星教授和王安志站长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并共同为研学基地揭牌。
本次会议围绕污染生态学和碳中和前沿方向,聚焦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以及碳中和与污染生态过程等方向,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通过大会报告和八个分会场的82个高水平口头报告交流了关于植物-土壤污染过程和调控、碳中和数据集成和模型、矿区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研究方法、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污染防控相关前沿和热点问题。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科学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大会期间召开了生态学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一次工作会议。专委会主任胡献刚,副主任张颖、李金天,委员盛彦清、汤叶涛、常军军、于彩虹、于志国、刘玉荣、汪磊、玉米提 哈力克、陈达炜、杨坤、韩冲,名誉主任周启星,顾问魏树和、柴团耀、徐福留,秘书长安婧,副秘书长欧阳少虎、李秀颖出席了本次工作会议。委员们就专委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评优评先机制、青年人才培养以及污染生态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工作会议期间,专委会为第五届委员颁发了委员聘书。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前往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参观学习,参会人员在戴冠华副站长的带领下了参观了站内实验楼、大气观测平台和标本馆,深入了解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建站初心和发展历史,参会人员对定位站工作人员长期坚持在科研一线并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撑平台和保障工作表示赞赏和认可,也纷纷表示希望未来能与定位站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2023年全国污染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长白山成功召开,进一步促进了污染生态学学科发展,为丰富和完善污染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发挥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污染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有效交流平台,为基于“双碳”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实践、应用推广和科研创新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