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战传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04

王战传略

                                             作者:谭征祥 

  1 导言  

  王战,著名林学家、树木分类学家、森林生态学家,从事林业科研和教学60余年。1943年主持首次神农架原始林考察;同年发现“活化石”——水杉;1973年参与制定我国《森林采伐更新规程》,主张采用采育择伐;从森林生态系统出发提出“长江确实有变成黄河的危险”、“永葆森林长寿性”等学术观点,为经营好我国现有林,实现永续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跋山涉水,采集植物标本一万余份,亲自定名杨柳科60多个新种、新变种、新变型,填补了我国杨柳科分类的空白;培养了一大批林业专家、干部,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100余篇;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 生平及经历

  王战,原名王义仕,1911年5月31日农历5月4日)生于奉天省安东县汤池乡石岱村(今属辽宁省东港市),2000年1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不幸逝世,享年90岁。 

  王战1936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以后曾在北平大学农学院任助教,西北联大、西北农学院、东北大学、沈阳农学院、东北林学院任副教授,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林业经济系任主任、技正。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永利娱高ylg060net)森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任林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辽宁省林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及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市城建局副局长;曾任西北林学院名誉教授,中国林学会理事、顾问,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顾问,中国杨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并担任《生态学杂志》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主编。 

  2.1 少年有为,立志学林 

  王战出生在鸭绿江畔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排行第二。祖籍山东省牟平县,世代务农。他从小边读书边跟着大人打草、拾柴、放牛、种田。晚上点着微小的油灯或燃烧香头看书,时间长了两眼红肿累得发酸。母亲怕他累坏了眼睛,常常劝他早些休息。可他总是不肯,艰辛的生活,使他过早的成熟起来。他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时间长了,他和树木交上了朋友,每当和大人上山的时候,他总是要问:“这个白皮的树叫什么名字?”“那棵树的皮为什么是软的?”“这是什么果子,它的外面为什么还有刺?”“这朵大的白花真好看,它叫什么名呀?”“这种草为什么能治病?”“那棵草为什么有毒?”这一连串的问题有时使得大人一时都难以回答。因为处处留心,几年里就认识了上百种树木和一些药材、野草。在家乡山水林木的熏陶下,他下定决心立志学林。中学时,就读于安东林科高级中学,是学校优才生。1931年,家乡沦陷了,他亲眼看见中国人挨日本人的打骂,受人欺,心中十分愤慨并充满了忧虑,他想如果不受外国人的气,就得比人家强!他勉励自己一定要成为有学问有本事的人,将来为国家出力。因此,他决定继续求学,他带着这种理想和抱负,偷偷地离开了父母,远离故乡安东县,只身一人去了北平(今北京)。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战斗一番,在到北平的当天夜晚,就将原名王义仕改为王战。他考上了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35年王战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担当农学院纠察队副队长,举着大旗上街游行,闯开了西边城门。因此,王战毕业时虽成绩优秀,校方不肯留他,经他老师强烈要求和多方努力,他才被留校当了助教。因为战争和动乱,他未能出国深造。但是,他的理想和抱负并没有就此放弃。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随母校奔赴最艰苦的大后方——西北黄土高原,在国立西北农学院任教。 

  2.2 历经艰险,探察神农架 

  湖北省西北的神农架林区,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还是人迹未及的原始森林。1943年当时政府以“神农架究竟有没有野人?森林资源情况如何?”为题,决定派王战实地探险考察,王战当时在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任技正。农林部负责人找他谈话时说: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林区,有发长齐足的野人,毒蛇猛兽出没无常,十分危险……你敢去不?当时刚考察过秦岭、峨眉山大森林,跋山涉水,饱尝艰险的王战回答: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为国家考察一块处女地寻找森林资源是何等重要的事情,还谈什么敢不敢呢!我愿意担当这个任务。于是,组成了一个百多人参加的我国第一次考察神农架的探察团,团长由湖北省房县县长贾文治担任,副团长由王战和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林业组主任魏儒林担任。考察于9月20日从房县县城出发,10月25日返城,行程1200华里,费时36天。 

  当时正是抗战末期,日本飞机不停地狂轰乱炸。考察生活也十分艰苦。第一天夜里,王战的脚趾被老鼠咬伤,血流不止,茶房认为这是不吉利之兆,还说就在这个房间的床下发现一具捆绑着的女尸,劝说王战不要进山。王战认为这一切都是战争愚昧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探险的坚定意志。当考察团路过西陵峡的天险处时,深山峡谷,江水湍急打旋如斗,王战他们乘坐的小船,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在船夫的努力下意外地闯了过去,进入神农架又克服了行路、食宿、野兽威胁等种种难于想象的困难,终于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在山里探察了一连八天,没有发现人的踪迹和生息迹象。偶然在枯树枝上发现几根挂下的长毛,仔细看来,也不是人的毛发,而是兽毛。从动物的规律中寻找,也没有野人居住的地方。这次实地探察的结论是,神农架根本没有野人生存繁衍。 

  探察团还发现大片原始森林,资源丰富,蓄积量很高,揭开了神农架的奥秘。他们写出详细调查报告,并建议成立神农架森林保护管理区,开发自然资源。当时政府虽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就是根据他们的考察报告,又做了进一步调查,在那里建立了林业局,划了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林区从此得以开发、利用和保护。 

  2.3 “活化石”——水杉的发现者 

  水杉,被认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大发现,水杉的发现一时轰动了中外植物学界、地学界。一棵水杉,何以如此震动?因为它是一亿年前的物种,在世界上早已被认为绝迹,仅存化石而已。我国发现的水杉,是第四纪冰川浩劫下幸存的孑遗植物之一,人们称它是“活化石”,对研究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地史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棵水杉,生长在湖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山区——磨刀溪(现属湖北省利川县谋道溪)。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当时土匪出没,杀人越货案件时有发生,水杉在那里虽然生活了上千年,却默默无闻。1943年王战路过万县,他的同学杨龙兴与他谈起磨刀溪村边有一棵奇特的大树,这立即引起了王战的兴趣,他不畏艰险绕道步行300余里,前往磨刀溪调查这棵古树。王战看见大树确实奇特,树高约40米,径围7米,姿态优美,他认为很有研究价值。他采集了枝叶标本,仔细看了树形,向老乡询问了树龄,由于这树高大,果实又在顶部,无法攀登,不能采集。这时他看到树下有一块匾额为“水桫庙”的小庙,小庙周围挂了不少“有求必应”的匾。他心里暗想:这可能就是这棵大树得以保护下来的原因。随即想到,庙顶房瓦上可能有落下来的果实,就雇请了临时工上庙顶收集,不料临时工迷信思想很重,生怕触犯神威,不肯上去踩庙顶,经王战一再劝说,才有人爬上庙顶,拾得了20多个比较完整的有柄球果。王战采集到了枝、叶、球果标本,如获至宝。 

  这棵大树究竟是什么树?球果及针叶很像落羽松属植物,经王战研究,否定了这种看法,又近似水松,但球果、枝、叶均有明显差异,因此认为是一个新种。当时王战手头资料不足,未能定名,他在标本上暂时写上了水松的拉丁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 Koch)并注了一个“?”。1945年春,南京中央大学林学系郑万钧教授见到王战所采水杉标本,也很重视,经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他又派自己的助手两次去万县磨刀溪采集了球花和球果标本。1946年4、5月间,在北平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教授将郑万钧寄来的水杉标本鉴定为三木茂发表的化石Metasequoia,命名为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于1948年正式发表。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繁衍水杉后代,成为许多大城市绿化和植物园里的珍贵树种。目前,我国大江南北,水杉人工林已经到处可见,正是因为王战的这一重大发现,才使长期默默无闻的水杉得以发挥其重大作用。    

  3  学术思想及其贡献

  3.1 森林采伐与更新的研究 

  自50年代,王战开始从事森林采伐与更新的研究,认为采伐与更新两者既有矛盾,又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对我国目前有的林区重采轻造的作法担忧。生态学家指出:“人类给地球造成的任何一种深重灾难,莫过于如今对森林的滥伐破坏。”他认为不合理的采伐将会发生无可弥补的生态性灾难,提出我们要为子孙后代造福,为社会主义百年大计着想。因此,他认为森林采伐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他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实际,先后考察过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岷山、白龙江、峨眉山、鹧鸪山、巴兰山、庐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双版纳、海南岛等各大林区,调查我国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规律和森林类型,以及各地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情况。1956年,他就提出森林更新必须掌握三把“钥匙”:第一把开有无更新种子的锁;第二把开有无种子发芽条件的锁;第三把开有无幼苗幼树生长条件的锁。这是衡量更新的先决条件,生产部门也容易掌握,深受欢迎,对东北林区采伐迹地上的红松更新,根据红松的生物学特性,他提出“栽针保阔”的方法以恢复针阔混交林,是实现森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可靠途径。 

  关于采伐方法,他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学说出发,提出因地制宜,因林制宜来确定森林采伐与更新方式的原则,如对东北林区的阔叶红松林,他总结了黑龙江省伊春林区采育兼顾伐的经验,即采伐时,必须严格要求采伐强度不大于60%,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4以上,每公顷均匀保留12厘米以上的目的树种300株以上,这种主伐方式对其它林区的云冷杉针叶林也可运用。1973年林业部组织修改森林主伐规程时,他创造性地提出将森林主伐规程改为森林采伐更新规程,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赞同,同时主张将“采育择伐”纳入了新规程,在全国推广应用。他与邵均等人合著有《东北森林的采伐与更新》专著及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森林采伐更新理论的研究》重大科技成果奖,王战是其中主要人之一。 

  3.2 造大雨伞,保大地毯 

  王战被选为辽宁省人民代表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后,他的心与广大人民群众贴得更紧密了。他说人民选我当了代表,应该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了帮助辽西地区人民改变干旱地区穷山秃岭的自然面貌,给山区人民办一点实事。他多次亲自去朝阳、北票、凌源、建平、喀左、阜新等贫困山区,考察那里的教育和林业情况。他看到那里年年造林,却成活率很低,群众烧柴困难,生活贫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提出“造大雨伞,保大地毯”的合理措施。所谓造大雨伞,就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大地毯,就是要保护好地表土的枯枝落叶和地被植物。为此,他语重心长地劝告群众上山打柴不要连根刨树,不要乱搂树叶。土层越来越瘠薄,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林不易成活,活了也难长好。他提倡发展沼气,利用太阳灶等办法解决燃料问题。同时,他领导课题组率先在朝阳地区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造林,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40%以上,解决了干旱地区造林问题,受到当地林业生产部门的好评。 

  3.3 走遍全国,普查杨柳 

  王战不仅是一位林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树木分类家。他具有娴熟的分类学基础,是杨柳科分类的权威专家。 

  研究杨柳科分类难度很大,因为杨柳科植物一般是先开花后发叶,且萌枝叶与花果枝叶形态差异极大,很难在同一棵树上采集到完善的标本,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我国杨柳科植物种类很多,分布很广,除了热带森林之外,到处都有生长,甚至高山冻原也有很多种类分布。王战根据野外调查对杨柳科准确记载和为了认清森林的组成结构,反映林分实际情况,他决心研究杨柳科植物,曾与多位同行一起,用了几年时间,走遍全国,采集的调查各地标本。特别对一些有问题的种做了定株挂牌采集标本。这样采得标本完整,完成了多年来前人没有研究的杨柳科普查工作,经过他亲手鉴定的杨树和柳树,先后发现和定名60多个新种、新变种和新变型,填补了我国杨柳科分类的空白。旱快柳是东北地区速生树种,通过对旱快柳的研究,使之在辽宁省得到广泛推广造林,198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编《中国植物志》(杨柳科)第20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3.4 莫让长江变“黄河” 

  1979年,中国林学会组织西南高山林区考察,王战是考察团的重要成员。 

  他进入四川、云南林区,行程数千里,从岷山到鹧鸪山、邛崃山、玉龙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大西南高山林区绵亘青藏高原数千里,是“众河之源”,是长江上游各水系的发源地和流域地带,也是我国第二大林区。可是,昔日的原始林区,现在变成了次生林和人工林林区,由于只顾眼前生产木材,进行不合理的采伐,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四川、云南这两个省森林资源消耗量超过了生长量的两倍,每年出现资源赤字1200多万立方米,如果这样下去,维持10年左右资源就将耗尽。他这次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西南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遭受极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面临枯竭境地。“天府之国”的四川和长江下游的“鱼米之乡”正在失去绿色屏障的保护,如不尽快采取果断措施,水土流失长此下去,长江就将变为第二黄河,大西南就将变成第二个大西北——荒山秃岭。 

  197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战等《长江确实有变成黄河的危险》的文章,当时曾引起过争论,有人说:长江就是长江,长江永远不会变成黄河,说长江要变成黄河未免言过其实。王战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长江历来是清水长流,如今混浊滚滚,这样下去,黄河的灾难难免重演。但是,我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综合治理,长江会越来越好,为人民所利用,我们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使长江不变成“黄河”,而且要使黄河变“长江”,不仅防患于未然,而且要变有害为有利。他认为,水利工程至关重要,但是生物措施必须跟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的观点和建议,立即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3.5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奠基人 

  1978年中国科学院在西宁召开陆地生态系统会议之后,他和阳含熙等人负责筹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工作。作为这个定位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战倾注了大部分精力和心血为定位站运筹帷幄。这个定位站现已成为我国开展森林生态学研究工作的理想基地,并于1979年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他主持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的研究”课题,并列为国际示范研究项目。参加研究单位有10个,科技人员包括17个专业109人,有英国、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瑞典、瑞士、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日本、朝鲜等外国专家来访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其阶段成果,编辑有《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5卷年刊(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7月,长白山定位站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英国陆地生态研究所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局等单位,联合在长白山召开了“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王战主持了这次会议,并接待了来自世界上的13个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近百名学者和专家,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并与法国、美国和英国学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3.6 永葆森林长寿性,实现森林多效益 

  王战一直涉足于崇山峻岭之中,大自然陶冶了他的性格情操,他与大森林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外讲学和指导研究生时经常耐心地讲:“万物土中生,森林育万物,万物人为主,人生靠万物”。这四句话就是他多年悟出为森林与人类的辩证关系。他对森林的透视是多么深刻啊! 

  王战认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森林采伐利用的历史也很早。森林的开发与人类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关系很大,森林一旦遭受严重破坏,将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灾难,如果合理经营,则能发挥各种效益,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所以,对森林必须有全面的理解。 

  在我国林业生产改革的形势下,为解决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王战提出永葆森林的长寿性这一观点,他认为森林具有的长寿性无比优越,我们应该保护森林长寿性的优势,保护森林的良好生态环境,动物植物资源就可能充分利用,才可以持续不断地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常在,资源丰富,国土安定,社会文明的目的。 

  4 严格律己,乐于奉献

  4.1 我爱林奈草 

  每年当冰化雪消到来的时季,王战就领着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千里迢迢地来到长白山,开始他们的外业调查和观测工作。王战对长白山的植物了如指掌,只要有人问那是一种什么植物?他可一口气的说出那种植物拉丁学名,分布现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利用价值。但是,王战并不以此满足,一次年轻人劝他:“王老,您就别上山了,您在山下指挥,我们……”他一绷脸,一摆手,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使不得!”翌日一大早,他照样夹件雨衣,拄个拐杖,一直朝深山老林走去。当学生问:“教授,听说每位植物学家都偏爱一种植物,您老爱那种植物呢?”王战哈哈地乐道:“我爱林奈草”。林奈草是长白山上最矮小的四季常青灌木(忍冬科),仅有半支铅笔那么高,其茎纤细,叶近圆,花白为钟形,小巧玲珑,倒也惹人喜爱,不过,教授为啥爱它呢? 

  王战认真地说:有位叫林奈的科学家,瑞典人,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之一。200多年前,林奈在他著名的《植物种志》中,把过去繁多而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直到今天,在给植物命名时,仍然采取林奈的命名法。有人劝林奈用他自己的名字给一种植物命名,以作为纪念,他不肯这样做,后来,在别人的再三劝说下,他才选用了世界上最小的一种木本植物,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你们看,这位大科学家是何等谦虚啊! 

  年轻人都明白了,老教授要继续迈开双脚,去探索长白山那无穷的奥妙!看来,让他不上山,难似登天! 

  王战不仅在治学上脚踏实地,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朴素,没有什么奢求,他自己总置身于群众之中。作为丹东市科技委员会顾问,他有一次回家乡时,县林业局一位领导同志久闻王战的大名,特意去接待他,当见面时,这位林业局长说:我以为教授回来是西装革履的模样,想不到与我们一样穿着布衣布服,而且对人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真是令人敬佩!当亲属们看到他,如有所求,他告诫亲友们说:“少赚钱,少花钱,少受罪,可以不犯错误。”这大概就是他的处生之道吧,正如郑板桥有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王战何尝不是充满了这种精神。 

  4.2 教书育人 

  王战在一生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主讲过树木学和造林学,他言传身教,理论联系实际,他以大自然为课堂,使课堂与实习相结合,所以学生容易融会贯通,深受教益。他培养出几代林业工作者,其中包括13名博士和3名硕士,他的许多学生都成长为我国林业界领导干部、专家和业务骨干,还有多位长期在国外工作,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成果斐然。他把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1985年被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 

  1986年12月,中国林学会在北京召开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经验交流会,会上,王战的博士研究生刘琪璟的发言颇引人注目。其中一个观点,“林业工作者是第二个国防军”,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可刘琪璟知道:掌声该是属于老师的啊!是王老师把这个观点传授给了他,他才能有今天的荣誉。而刘琪璟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王战思想一贯要求进步,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56年3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4年6月1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入党后,他焕发了革命青春,严格要求自己,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座右铭,不断鞭策自己。

附件:

上一篇:刘慎谔传略

下一篇:宋达泉教授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