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为辽宁省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在胡春华副总理20192考察东北保护性耕作工作后,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 

  永利娱高ylg060net张旭东研究员带领的保护性耕作特色研究团队,与相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发展了以秸秆覆盖免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成套技术体系该项技术成功的示范应用效果不仅推动了《行动计划》的出台,今年春耕时节科学家们再次走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宣讲、培训与推广为东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厚积薄发 十年一剑 

  针对东北黑土退化问题2007年起,沈阳生态所的科学家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示范推广,经过13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辽宁、吉林黑土区的玉米秸秆全覆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 

  传统玉米耕作模式需要清理秸秆、旋耕起垄、播种施肥三遍作业,对土壤扰动大土壤没有秸秆保护,易遭受风蚀水蚀,难以蓄水保墒,亟需变革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化免耕播种施肥、秸秆覆盖还田等关键环节,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抗旱保墒,相当于增加40-50mm降水,这在十年九春旱的辽宁极为宝贵;二是增加土壤养分,经测算,秸秆还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1%左右,还可以增加氮磷钾等养分;三是保护环境和土壤,减少农田扬沙,减少土壤水蚀风蚀,避免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四是节本增效,该技术可减少化肥使用20%-25%、人工投入30%,每公顷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粮食稳定增产5-10%十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兼顾农业生产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化耕作制度 

 

   

科学家和农技人员、农机大户查看土壤墒情

 

 

  跑遍东北,重任在肩 

  保护性耕作技术基本成熟后,2010年起,张旭东、解宏图等科学家走出实验田,每年用4个月行程近3000公里,跑遍东北玉米种植带61个示范基地,一市一县地授课推广、示范答疑;为了便于推广,研究团队还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手把手教农民用上新技术被称为“最美乡村科技工作者”。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该技术已在东北玉米带成功推广应用1500多万亩。 

  按照国家计划,今年辽宁省的保护性耕作面积要达到800万亩,难度不小目前辽宁已陆续开始春耕,为了协助地方完成任务保护性耕作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建立了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推广示范网络,形成科研单位、农业部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示范推广模式,已建成沈阳、铁岭等6个核心示范区、2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直接推广和辐射面积600余万亩,覆盖整个辽宁玉米种植区。 

  基于前期丰富的科研推广经验积累,以及全程参与《行动计划》制定政策把握研究团队表示,他们有能力、有信心为各地落实完成保护性耕作任务目标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 

 

 

  

免耕播种机在集中作业

 

 

  技术富农到田间

  4月初,我国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各行各业都在紧锣密鼓地复工复产,恰是东北春耕的黄金时节保护性耕作研究团队的科学家们连续奔赴辽宁昌图、辽中、新民等多地的田间,与当地的农业部门和合作社查看土壤墒情,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商讨2020年的春耕工作。 

  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的农田里,盛泰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台免耕播种机已开始进行玉米免耕播种施肥作业。该合作社2012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一举解决了大批量秸秆处理难题,发现这项新技术保墒养地,出苗效果好,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合作社有了底气,购置多台免耕机具,大规模承包土地,目前在2万亩农田上全面采用新技术,经测算,平均每亩节省成本100多元,产量也有所增加东北各地保护性耕作示范点推广发展的一个缩影。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春耕时节大显身手,不仅受到了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大力欢迎,还吸引了社会媒体的普遍关注,人民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新辽宁日报辽宁卫视辽宁新闻辽宁卫视黑土地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详情点击媒体名称查看),相关报道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同步采用。 

 

张旭东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

 

 

央视报道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