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是研究森林结构和功能动态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与维持机制的重要平台。自2004年,永利娱高ylg060net在长白山建立我国第一个森林大样地、也是全球第一个温带森林大样地以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沿纬度梯度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陆续建立了29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今年是CForBio成立二十周年,已构建了多营养级结合、多监测技术方法融合、多时空尺度整合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体系。为了回顾CForBio发展历程,总结分享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共同探讨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的前沿问题,2024年6月11日至14日CForBio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白山召开。
会议合影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主办,永利娱高ylg060net和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承办,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协办。来自CForBio网络内外14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
会议现场
永利娱高ylg060net副所长王绪高研究员主持开幕式,永利娱高ylg060net党委书记金昌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工作委员会主任冯晓娟研究员、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田炜先生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分别致辞。马克平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的背景和过程,特别对网络的发展和成功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和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对所有为网络发展不懈努力的各大样地团队表示感谢。马克平希望表现出色的年轻一辈立足本土,胸怀全球,锚定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作为主角积极推动网络新的更快的发展。
会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和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应邀出席会议,并分别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及固碳效应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作了大会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何芳良教授、东华大学孙义方教授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和经验,总结了森林大样地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对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磊研究员代表CForBio梳理了网络过去20年主要的科学研究进展。
会议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严正兵研究员、北京大学姚蒙研究员、永利娱高ylg060net王绪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林露湘研究员、中山大学储诚进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杨洁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沈国春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乔秀娟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原作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练琚愉研究员,围绕多尺度高光谱监测、eDNA技术应用、生态系统功能、代谢组学与植物化学多样性、生物间互作、生态位分化,以及监测、实验和模型等角度探讨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会议还设置了多个学生报告及墙报展示环节。会议表彰了在CForBio建设和科研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并设立研究生奖项,以此表示对CForBio未来科研力量的鼓励和期望。
马克平研究员在闭幕式中说到,会议务实且交流氛围热烈,为CForBio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新的方向。他建议CForBio的工作重点要从传统的样地研究转向更为广阔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综合研究,并强调新技术新方法在森林多样性研究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动CForBio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会后,与会代表们考察了24ha次生杨桦林样地,对次生杨桦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及其逐渐恢复到该区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规律有了深入了解,进而讨论交流了森林大样地长期监测研究对天然林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参观了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和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详细了解了长白山的地质历史情况以及该地区原始森林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通过这些交流与考察,不仅为多学科团队研究奠定了合作基础,也激发了与会代表们积极谋划创新性工作的热情、以及通过解决生态学前沿问题来满足国家需求的历史责任感。
与会代表考察24ha次生杨桦林样地
与会代表参观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注: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于2004年建立,旨在长期监测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其变化及维持机制。CForBio已在北方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热带雨林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森林监测样地,较好地代表了中国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地带性森林类型。截至2024年5月底,CForBio已建立29个大型森林监测样地和近60个面积1公顷及其以上的辅助样地,监测的总面积达789.39公顷,共监测了近3000种木本植物293.50万株。已陆续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 包括SCI期刊论文5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