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严重的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我国于1978年11月25日启动了世界最大的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规划之初的三北工程横跨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13个省份的551个县(旗),东西长4480 km,南北宽560~1460 km,总面积达4.07×106 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40%的水土流失区(图1)。三北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地域最广、持续建设时间最长、生态治理难度最大的防护林生态工程。三北工程的碳汇效应如何、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怎样等问题仍然不清楚,限制了我们对防护林工程碳汇功能的认知。
沈阳生态所森林生态屏障团队的科研人员,利用长期、多源遥感数据、26508个国家森林清查样方数据、20038个GPS解译点数据和行程>7万公里样线调查数据、以及1289个乔木和灌木调查样方数据等,综合评估了三北工程自1978至2017年间,三北工程区(虽然三北工程区范围发生多次变化,为保证数据可比性,研究范围均采用最初的规划范围:13省、551个县、4.07×106 km2)的林木生物量、林地土壤和生态防护效应的固碳量。三北工程40年累计增加林木生物量固碳量、土壤固碳量和生态效应固碳量合计18.82亿吨,年均碳汇量为0.47亿吨。40年间三北工程的固碳量可抵减同期(1978—2017年)中国工业CO2排放量的5%左右。
本研究重点强调了三北工程的生态效应固碳,其碳汇量占三北工程总固碳量的15.94%。因此,在估算生态工程碳汇、并对碳汇模型进行参数化时,必须考虑生态效应带来的固碳效益。
上述研究结果以“A large carbon sink induc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rgest afforestation program on Earth”为题,于2023年9月发表在Ecological Processes期刊。沈阳生态所森林生态屏障团队朱教君研究员为第一和通讯作者,森林生态屏障团队成员孙一荣、郑晓、杨凯、孙涛、张金鑫,美国克莱姆森大学G. Geoff Wang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夏朝宗等为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A0608100,2020-2024)、中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DQC027,2016-202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25007,2011-2014)等项目资助。
图1 三北工程建设区及四个评估区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3717-023-00455-8 (DOI: 10.1186/s13717-023-00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