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着人类福祉。作为最脆弱和最经济的生态系统之一,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但也是人为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仅在20世纪,土地利用变化就导致25-50%的湿地流失。滨海湿地变化、影响因素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遥感技术是多尺度长时间序列监测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遥感技术,对滨海湿地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未来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沈阳生态所景观生态组以典型北方滨海湿地—环渤海区域为例,利用Landsat数据,首先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解译得到1990-2020年连续30年典型滨海植被—盐地碱蓬空间分布结果。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对盐地碱蓬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典型滨海河口湿地—辽河三角洲为例,利用锁眼(Keyhole)和 Landsat数据,获得1962-2016年共6期辽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环境影响包括生态服务价值、鸟类生境适宜性、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三个方面。最后通过冗余分析对土地用利用变化、湿地流失及生态环境影响驱动力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间,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海河河口三个区域。盐地碱蓬面积流失了约92.63%。其中,348.80 km2盐地碱蓬已被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 293.09 km2盐地碱蓬已退化为裸地。自 1990 年以来,盐地碱蓬的景观破碎化在逐渐加剧。但自然保护区在恢复盐地碱蓬适宜生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温度、海拔和距海岸线的距离是盐地碱蓬分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辽河三角洲在1962-2016年间,建设用地增加了516.25%,稻田增加了12.66%,旱地增加了55.22%,湿地减少了36.73%,水体减少了21.47%。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减少了669.64平方公里,生态服务价值由6.24亿美元减少到了4.46亿美元;鸟类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1449.49平方公里;重金属生态潜在风险评估表明,Cd对研究区产生的生态风险最大。冗余分析发现辽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湿地面积较少,重金属Cd、Cr元素,河流和油井的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