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植物群落对干旱的响应与适应

  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度显著增加,导致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不仅制约草牧业良性发展,而且对我国北方生态屏障构成严重威胁,亟需探讨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在干旱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与维持机制,为草原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植物无性繁殖性状赋予草地植物环境适应策略,反映植物资源整合和获取能力,能够决定并预测特定的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为此,沈阳生态所生态化学计量组研究团队以北方自然干旱梯度上的4个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地上分株密度、地下芽库密度、分株与芽的比值三个关键无性繁殖性状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这些性状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极端干旱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模拟极端干旱对草原群落无性繁殖性状的影响有限,且在年份之间差异明显。干旱过程中,无性繁殖性状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无显著关系。干旱的遗传效应在不同草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无性繁殖性状呈现明显的正向或负向遗留效应。干旱后的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芽库密度与植被恢复力之间显著相关,芽库密度越高的植物群落具有更高干旱后恢复力。上述结果表明,无性繁殖性状是干旱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但干旱诱导的无性繁殖性状变化使草原结构和功能整体响应的预测更为复杂化。该研究有助于准确认识干旱对北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进而对实现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研究结果以High below-ground bud abundance increases ecosystem recovery from drought across arid and semiarid grassland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Ecology杂志上。沈阳生态所雒文涛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河南农业大学钱建强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 

  

  图1 草原植物主要芽体

  

  图2 植物群落芽库与草原干旱恢复力之间的关系 


下载附件